李嘉诚欲售全球43港,中国会否步索马里后尘?
李嘉诚要卖港口的消息一出,舆论瞬间炸开了锅。有人说这是正常商业行为,也有人直呼不能卖。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?先别急着站队,来看看索马里的例子。
2017年,索马里政府将柏培拉港和一个空军基地交给美国独家管理。表面上看,这笔交易能带来资金支持,但结果却是多重危机接踵而至:国内矛盾激化、周边势力反弹、胡塞武装遭受致命打击。尤其对后者,美国控制这些关键节点后,他们的物资运输被掐断,情报来源被切断,活动范围大幅压缩,就连海上补给也彻底瘫痪。这还不够,美国通过强化红海地区的军事存在,对整个中东形成全面威慑。一场交易,直接改变了区域局势走向,而索马里自己呢?沦为了棋盘上的弃子。
再来看中国。如果李嘉诚真把覆盖23个国家、43个港口的大型资产转手贝莱德集团,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重要节点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,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索马里?2023年,仅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出的货物就超过6400万吨,中国作为其第二大客户,每年的能源供应链和商品流通都离不开这条航道。如果失去了话语权,我们还能确保自己的经济安全不受制于人?
或许有人觉得担忧过度。但历史早已证明,港口绝不是普通生意,它是战略资源,是现代战争中的生命线。一旦落入外国资本之手,我们不仅可能在全球竞争中丧失主动,还可能让一带一路倡议辛苦构建起来的互联网络陷入崩塌风险。从索马里的教训到眼前的问题,这背后的逻辑从未变过:掌握地缘要冲才能立于不败,否则只能任人摆布。
有些声音认为,这是企业家的自由选择,不该干涉。但出售这种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基础设施,其影响远超商业范畴。当初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部分股权被外资收购时,有多少欧洲媒体痛斥主权流失?今天换作我们,又怎么能掉以轻心?
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,要警惕短视行为伤害长远利益。在全球力量逐鹿加剧的大背景下,主场劣势无异于自废武功。希望有关方面慎重决策,不仅为自己负责,更为国家负责。不然,一旦出现无法挽回的问题,再追悔莫及又有何用?
你怎么看这个问题?
